在解放战场上,人民解放军用身躯抵挡了国民党的狂荒乱炸,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。为了攻克敌人的堡垒,董存瑞双手举起炸药包,壮烈牺牲了。一个只有19岁的花季少年就这样落下了帷幕,但是他的事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有为青年。如今已经过去了几十年,董存瑞的家人和妻子现在过的怎么样了?
儿童团团长
1929年的时候,董存瑞出生在河北省怀来县。他的父亲叫做董全忠,他的母亲叫做孙珍,还有一个妹妹。他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,没有接受过很高的教育,但一直教育自己的儿女,要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。
董存瑞在很小的时候,就特别喜欢帮助别人,而且勇于承担家庭的重任,为了照顾妹妹,主动退学。在1942年的时候,日本的侵略进攻已经非常猛烈了,占领了大半个中国,并试图把整个中国都变成它的殖民地。
董存瑞年纪虽小,但是很有计谋,也特别的勇敢。为了躲避日本军人的围追堵截,我党的第三分区书记撤退到了怀来县。熟悉地形的董存瑞,主动给第三分区书记带路,送他与革命队伍汇合。
展开剩余81%到1945年的时候,年仅16岁的董存瑞主动参加了抗日分队,成为了我党一员。由于年纪比较小,董存瑞主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八路军放哨,或者是传递情报。
当时通讯设备落后,而且日军设立了层层包围,传递情报非常困难。党组织认为董存瑞年纪比较小,不会引起日本军人的注意力,所以多次让他来传递情报。周总理还多次把董存瑞喊在身边,告诉他应该怎样识别人,应该怎样应用战术。
董存瑞非常的聪明,为了躲避敌人的收身。董存瑞先是把情报放在一个塑料袋里面,然后用牛粪把这个塑料袋包起来,最后在整个篮子里面都放上牛粪,经过关卡的时候,日本军人会嫌臭,就轻易放董存瑞出去了。
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,董存瑞先后传递出去六百多份情报,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由于在战场上的突出表现,董存瑞获得了模范炮兵手的荣誉称号,并成为了模范班的班长。
举起炸药包,壮烈牺牲
抗日战争胜利以后,普通老百姓厌倦了战争,希望过上和平幸福的日子。我党顺应民心,提出了和平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。但是老蒋代表着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的利益,希望建立独裁专政的政府。
为了粉碎老蒋的谎言,毛主席参加了重庆谈判,并且签订了《双十协定》,以为迎来了短暂的和平。但是在获得美国援助以后,老蒋公开的撕毁了《双十协定》,大规模的向中原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进攻,内战爆发了。
内战刚刚爆发的时候,由于军事装备比较落后,我党军队一直处于被动防御阶段。但是在1947年的时候,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,给了老蒋致命一击,战争局势也发生变化,进入到了战略相持阶段。
到1948年的时候,战争局势更加变化莫测,战斗也更加激烈。董存瑞所在的部队驻扎在隆化,按照上级命令,需要炸毁敌人的四座碉堡和五座炮楼。此时的董存瑞已经是爆破连的一名优秀战士了。
起初的时候,爆破连连长决定假装正面攻击,重点从侧面进行爆破。但是由于敌人准备充分,进攻的火势非常猛,我党军队一直无法靠近炮楼,始终无法完成任务。攻下炮楼,就等同于拥有了战略要地,就拥有了更开阔的视野,更加有利于战略反击。
在最后的关键时刻,董存瑞主动向连长请战。连长认为董存瑞的年纪还小,就拒绝了他的请战要求。但是董存瑞坚定地说,自己是一名战士,自己也是共产党员,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新中国的成立做贡献。
于是董存瑞手拿炸药包,匍匐着向炮楼前进。当到达炮楼的时候,董存瑞坚定地站了起来,用左手高高的举起了炸药包,随着一声轰响,敌人的炮楼被炸毁了,年仅19岁的董存瑞也壮烈牺牲了。
董存瑞的妻子与家人
董存瑞的父母还是比较传统的,17岁的时候,就替他张罗了一门婚事。董存瑞和卢长岭是旧式的包办婚姻,但是婚后两个人非常的恩爱,可是由于董存瑞是军人的身份,两个人聚少离多,也没有养育孩子。
当董存瑞牺牲的消息传回家中时,董存瑞的父母由于惊吓过度,当场就晕了过去。卢长岭静静的待在那里,好像时间静止了一样,眼泪也流不出来了。为了照顾年长的父母,卢长岭很快就清醒了过来,由于没有子女,才亲自为董存瑞守孝三年。
董存瑞的父母非常喜欢卢长岭,但是不想耽误她的一生,后来就以女儿的身份让她改嫁了,如今卢长岭过的非常幸福。但是董存瑞的父母一直无法从儿子牺牲的噩梦中走出来,每天以泪洗面,人也苍老了许多,由于生病也去世了。
董存瑞的妹妹一直以哥哥为榜样,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为社会有用的人。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,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老师,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,董存瑞的妹妹经常帮助那些失学的孩子,仅仅给予他们金钱上的援助,还让他们感受到了精神上的关怀。
小结
董存瑞虽然牺牲了,但是董存瑞的精神依然流传至今。董存瑞精神就是一种不怕牺牲的精神,一种为国家献身的精神。2020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,新冠疫情在我国大地上肆虐,中国的很多人继续发扬董存瑞精神,奔波在了抗击疫情的第一线。
董存瑞的家人英雄的家人,如今他们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,董存瑞的妹妹也因为是董存瑞唯一的亲属,享受着烈士家属的待遇。董存瑞的家人始终没有忘记董存瑞精神,并把它当做生活和工作的动力。
发布于:天津市